容易蛀牙跟基因有關嗎?3 分鐘自我檢測+全面解析
很多人疑惑:為什麼我明明天天刷牙,還是比別人容易蛀牙?甚至有些人很少蛀牙,卻不特別勤於清潔,這真的只是運氣嗎?
其實,基因在這當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本文將帶你全面解析「蛀牙體質」與遺傳的關係,並提供 3 分鐘自我檢測與實用預防方法,幫助你守護牙齒健康。
一、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蛀牙?
蛀牙(齲齒)是牙齒表面被細菌侵蝕後形成的空洞,主要原因是牙菌斑中的細菌分解食物中的醣類,產生酸性物質,腐蝕琺瑯質。但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中招?可能的原因包括:
- 口腔細菌種類與數量差異:每個人口腔中的細菌生態不同,有些人天生帶有較多致齲菌(如變形鏈球菌),蛀牙風險自然更高。
- 牙齒結構與礦化程度:琺瑯質較薄或礦化不足的牙齒,更容易被酸侵蝕。
- 唾液分泌量與酸鹼值(pH 值):唾液是天然的「口腔清潔劑」,能中和酸性、沖走食物殘渣。唾液少或 pH 偏酸的人,蛀牙風險更高。
- 生活飲食習慣:愛吃甜食、含糖飲料、零食不離手,都會提供細菌源源不絕的養分。
- 口腔清潔不徹底:刷牙方式錯誤、忽略使用牙線,都會讓牙菌斑累積,加速蛀牙形成。
二、基因真的會影響蛀牙體質嗎?
近年研究顯示,基因在蛀牙的形成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,但並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。基因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1. 牙齒結構與琺瑯質礦化
AMELX 基因(琺瑯質蛋白相關):決定琺瑯質的硬度與完整性。琺瑯質越堅硬,越能抵禦酸蝕。
TUFT1 基因(牙釉突蛋白相關):與牙齒表面結構有關,會影響細菌附著的難易度。 - 2. 唾液成分與分泌量
AQP5 基因:影響唾液腺功能與唾液分泌量。唾液不足或成分缺乏緩衝能力,容易讓口腔維持在酸性環境。
CA6 基因:與唾液中碳酸酐酶有關,有助中和酸性、維持口腔 pH 平衡。 - 3. 口腔細菌的免疫防禦能力
免疫球蛋白基因(IgA):影響唾液中抗體的濃度與功能,進而影響對致齲菌的抵抗力。
💡 重點提醒:即使有「蛀牙體質」,並不代表一定會蛀牙;後天的清潔與飲食控制,仍能大幅降低風險。

三、3 分鐘自我檢測|你是不是蛀牙高風險族群?
以下檢測表能幫助你快速評估自己的蛀牙風險。請依據日常狀況回答「是」或「否」。
檢測項目 | 是 | 否 |
---|---|---|
父母或兄弟姐妹蛀牙比例高 | ☐ | ☐ |
從小蛀牙頻繁,即使勤刷牙 | ☐ | ☐ |
口腔常有酸酸或黏膩感 | ☐ | ☐ |
唾液分泌少(常覺口乾) | ☐ | ☐ |
常吃甜食或含糖飲料 | ☐ | ☐ |
刷牙後仍常有牙垢或牙結石 | ☐ | ☐ |
牙齒表面有白斑或容易崩角 | ☐ | ☐ |
工作或生活忙碌,鮮少使用牙線 | ☐ | ☐ |
結果判讀:
- 是的項目 0-2 個:低風險,保持好習慣即可。
- 是的項目 3-5 個:中風險,需加強口腔清潔與飲食控制。
- 是的項目 6 個以上:高風險,建議牙科專業評估並建立防蛀計畫。
四、後天因素比基因更重要?預防蛀牙的關鍵
雖然基因會影響牙齒與口腔的先天條件,但多數情況下,後天習慣才是決定蛀牙的關鍵。
1. 飲食控制
- .減少高糖、高澱粉食物的頻率
- .喝水取代含糖飲料
- .飯後可吃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
2. 正確清潔
- .採用巴氏刷牙法,每次至少 2 分鐘
- .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
- .定期更換牙刷(3 個月一次)
3. 定期檢查
- .每半年洗牙一次
- .牙醫檢查能及早發現小蛀牙,避免惡化成需根管治療的大問題
總結:別讓「基因」成為蛀牙的藉口
基因或許決定了你的起跑點,但後天的努力才是守護牙齒健康的終點線。
無論你是否屬於蛀牙高風險族群,透過正確的飲食控制、徹底的口腔清潔,以及定期的牙科檢查,都能有效降低蛀牙風險,擁有一口健康好牙。
若你對自己的牙齒狀況不確定,或想了解更多個人化的防蛀計畫,歡迎預約諮詢,讓專業醫師團隊為您評估!
🔺衛教聲明:
【非治療示意的AI圖、衛教圖、無真人畫面警語】
🔺本內容資訊僅供衛教示意,治療方式與結果會因個別狀況而異,請以醫師評估與建議為主,診所保有最終解釋權。
【有用到真人畫面、案例圖】
🔺本內容資訊僅供衛教參考,實際療程效果因人而異,本資訊無法代替醫師問診,療程效果與風險均以醫師診斷為主。文案中照片僅作為輔助醫師治療說明或衛教資料之輔助圖片影片,並經當事人簽署授權書同意曝光。副作用:術後感染、出血、神經損傷等;禁忌症:嚴重骨質疏鬆、牙齦炎症未治療者等。更多完整醫療狀況由醫師詳細解說。
【治療示意AI圖警語】
🔺本內容僅供衛教參考,實際療程效果因人而異,本資訊無法代替醫師問診,療程效果與風險均以醫師診斷為主。文案中照片僅作為輔助醫師治療說明或衛教資料之輔助圖片影片,並圖片僅為示意圖參考作用。副作用:術後感染、出血、神經損傷等;禁忌症:嚴重骨質疏鬆、牙齦炎症未治療者等。更多完整醫療狀況由醫師詳細解說。